解放日报:高质量孵化器里,都在“孵化”什么

解放日报:高质量孵化器里,都在“孵化”什么

hyde567 2025-08-24 装修心得 2 次浏览 0个评论

不久前落幕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人们发现已经有机器人产品告别了“我太奶走路”,而是“灵活”到程序员控制起来都想喊“帮帮忙”的程度。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有一点毫无疑问,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生活。

今年初,上海新增的5家市级高质量孵化器中,就有专攻具身智能的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这个孵化器大本营所在的漕河泾开发区科创公园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意味,但其孵化的企业青心意创、智可派机器人等企业,已经在亦庄机器人马拉松赛等全球性行业盛事中大放异彩。孵化器不仅配备3D打印快速响应中心,还配套了总规模约2亿元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基金,实力着实强劲。

从上海现有的12家市级高质量孵化器来看,产业类别包含大模型、光电量子、智能传感、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赛道。

从区位上看,市级高质量孵化器最集中的区域在浦东和徐汇。前者聚焦生物医药,有飞镖创新研发中心、莘泽“智星港”、复星新禾等孵化器;后者主攻人工智能,聚集了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以及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

此外,临港聚焦半导体产业,入驻了司南半导体超级孵化器,杨浦区则有聚焦在线新经济的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均与各自的核心产业相符。

其中,徐汇的3家市级高质量孵化器分布在漕河泾开发区和西岸传媒港,虽然都在内环与中环之间,但从城区功能和区位上来看,与在都市中心几乎无异。

与地域广袤的上海近郊产业园区相比,市区高质量孵化器的区位特色真能成为吸引企业的优势?孵化器与入孵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双方究竟最看重什么?这些问题确实到了需要厘清的时候。

漕河泾开发区AI校友中心8楼,公共区域里散落着各种形态的机器人产品。这一属于理工科毕业生的创业大本营,比想象中要接地气。

在此孵化的企业基流科技,定位是“全栈自主AI算力建筑商”,2年前被奇绩创坛投资后,顺势入驻该孵化器,来到漕河泾开发区这栋集合了大量AI创业企业的办公楼开启了创业篇章。

基流科技这样专注AI算力的企业,即便没有获得投资,在选择孵化器时依旧会首选聚焦人工智能的专业孵化器,因为产业赛道是初创企业的首要考量。

在基流科技的负责人看来,企业目前尚在“从1到10”的发展阶段,即过了最“一穷二白”的初创期,已经有产品初步获得市场认可。

“来自孵化器或产业基金的投资,确实对初创企业很重要。”不少AI领域的创业者都表达了同感。即便创始人自身已经“财富自由”,但任何初创企业都会遇到缺钱、缺设备、缺空间、缺渠道等不同的问题。

因此,一个自带创投能力的孵化器,是当下不少初创企业的首选。细数上海各大高质量孵化器,几乎都有相应的投资对接平台。

从孵化器角度看,有的并未对被投入孵企业做任何回报率上的限制,“给你钱就放心拿去用”;有的则明确了相关的协议,或框定了回报周期;也有的孵化器只提供空间载体和投资对接平台,其自身并不直接参与投资,暂时只做“有科创资源的二房东”。

归根结底,虽然身在孵化器中,企业成长的上限和下限依旧取决于自身。孵化器只是让企业“出生”的过程更顺利——尽量顺产,避免难产。

“以往人们认识的孵化器,更像是科创版本的联合办公空间,只是把企业在物理上聚集起来……现在的孵化器,每家都有独立赛道,在自己的赛道上做精做实做细。”一位市级高质量孵化器运营负责人这样解释“新老孵化器”的不同。 从孵化器角度看,无论所处哪个区位、深耕哪类产业,入孵企业如果能够发展到“10”以后,其实已经“毕业”了。

因此,也有孵化器运营方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对于很多孵化器的入孵企业来说,首要任务很朴素——“先活下来”。尤其在公认“烧钱”的AI算力领域,即便获得种子轮投资,企业的模型训练成本、产品打磨成本仍旧花费不菲。

这也是为何高质量孵化器几乎都背靠产业园区,或自成生态社区。

在多家孵化器入驻的漕河泾开发区,40年的发展历程使这里积淀下1.6万家企业。对于这里的孵化器入孵企业来说,这个庞大的企业库既是供应商也是潜在客户。通过孵化器、漕河泾开发区、徐汇区等多方的牵头,初创企业也能完成投资合作、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客户导入、技术伙伴招募、市场经验积累等“一站式”操作。

获取这些服务,正是增加企业与区域黏性的关键。从米哈游到MiniMax,当下已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都是在发展壮大后依旧选择在漕河泾开发区、在徐汇继续发展,并且开始反哺区域内新生的企业,为新一代初创企业提供技术和生态支持。

更大的舞台来自政府部门的投入。

今年5月“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的徐汇分会场,数宗科技的“00后”创始人丁天向记者介绍了企业如何通过多模态知识图谱和生成式AI技术,打破内容数据孤岛的技术创新。

在新一代创业者看来,孵化器属地政府的专业能力也是考量之一。“政府部门知道我们的上下游企业是什么,会提前推荐匹配的产品日活动来帮助我们找客户,还邀请我们跟行业大厂一起去高校招聘,这些主动服务都是我们意想不到,但其实非常需要的。”丁天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生动的案例。去年上半年,在漕河泾开发区一场奇绩产品日活动中,一位AI初创企业的创始人被目击站在路演大厅的玻璃门前一直来回踱步。“路演开始前,他还在门口背稿子做准备;路演完成后,他的身边已经围满了想要合作的企业。”

一年后的今天,这家企业的产品已经得到市场认可,该孵化器自己也在使用,并推介给了其他入孵企业,帮助后来者降低研发成本。

这让记者想到2023年9月,第一次在“模速空间”采访无问芯穹CEO夏立雪。彼时,他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崭新的大模型赋能形态。两年后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夏立雪宣布无问芯穹服务的全球最大人工智能孵化器“模速空间”日均Token(词元)调用量突破100亿大关,单应用的月活数已高达数千万。

企业从孵化器“毕业”并成长为“大树”的理想形态,或许就在于此。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解放日报:高质量孵化器里,都在“孵化”什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